雖然永續發展意識的推動已有多年,但推動的同時卻也看到 一棟棟的“熱建築”佇立在城市中, 有些甚至還在興建當中,令人堪憂,每棟建築物都排放出相當多的廢熱,與綠建築的理念背道而馳。人類於一棟建築物內活動, 所排放的熱量,將使建築物外圍 5 米周區,溫度上升攝氏 3 ~ 5 度(如 圖 1、2),此時空調耗電量有如火上加油般激增。
都會區中,高樓大廈建設的位置越緊密,人類活動而產生的“熱”愈在都 市內聚積不散,使都市氣溫比郊區高, 其等溫線以封閉的同心圓包圍都市中心 ( 如 圖 3 ),使城市猶如一座「熱島」。 建築物所產生的廢熱形成建築物的熱島 效應,再加上都市化的熱島效應,可讓整體的環境溫度上升攝氏 8~10 度。都市化發展得愈快、愈大,其熱島效應也就越顯著,當室外環境溫度上升攝氏 1 度,其能耗增加 6%,空調運轉的能耗也會增加 48~60%,增加能源消耗又帶來直接熱排放之疊加影響。
建築物的熱排放是不得不為之的程序,其對地球環境生態甚至氣候的影響非常嚴重,就以台灣冷氣機裝設總量約 2500 萬 kW,夏天裡家家戶戶使用冷氣機,室內雖然涼快,但卻將室內的熱直接排放到室外,使室外的溫度升高,周圍環境變得更燠熱難耐。冷氣機廢熱的直接排放到室外成為增強地球水循環的 動力,促使地球暖化、氣候變遷的極端氣候成型,將給人類及萬物的生存帶來重大危機。
在台灣這些由空調廢熱排放送到天上的水,不知何時會落到那裏。2009 年 8 月莫拉克颱風重創 南臺灣,造成臺灣中南部地區有史以來最嚴重水災,根據水利署統計, 屏東縣三地門僅兩天累積雨量達 2,500 多毫米,高雄縣御油山也量測到超過 2,500 毫米的驚人雨量, 夾帶雨量以阿里山量測站總累積雨量 2,884 毫米為臺灣史上之冠,其 24 小時及 48 小時降雨量分別為 1,623.5 毫米及 2,361.0 毫米, 甚至逼近世界降雨量極值紀錄 ( 世 界紀錄分別是 1,825 毫米及 2,467 毫米 )。 期間臺灣多處淹水、山崩與土石流,其中以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滅村事件最為嚴重,造成數百人活埋。
近年來造成台灣甚至世界各地發生水患的水,可以確定是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,造成地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,產生極端氣候所致。勤益科技大學能源與環境科技中心,經過多年的研究,認為溫室效應只是阻擋了地球的“熱能量”無法釋放到宇宙,而廢熱的源頭,尤其是空調的廢熱排放才是造成水患災害的主要元兇之一。減少碳排是治標的做法, 減少熱排才是最有效的治本方案,所以面對地球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,不止要談“碳中和”, 更需要談“熱中和”才能事半功倍。